# 教育現場

在無邊界的教室裡,串連教育的多重意義

-專訪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

如果要為近年全球趨勢定下一個關鍵詞,答案或許是「破框」,像是「無牆美術館」概念蓬勃發展,讓藝術走進日常;「無邊界教室」則讓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裡,更深入校園的每個角落。臺北市復興高中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改造的戶外犬貓生活空間,便讓生命教育不只是教科書上的字裡行間,更是師生們最切身的實踐。

在洋溢藝術氣息的校園裡,打造具多重意義的空間

 「我長期投入生命教育,在復興高中任職的第一年便成立了動保社,推展校貓、校犬認養計畫。也因此,當我關注到『學美・美學』時,便希望能以空間改造連結生命教育與美學,為校園打造一個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空間」。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如此說道。

為此,他找到介於圖書館大樓及學務處辦公室之間的半戶外下凹式空地,希望以此作為校貓、校犬未來的家園,讓牠們不必窩居於學務處外的走廊,不僅提升寵物生活環境,也避免走廊散置犬貓用具導致的雜亂現象。而在台灣設計研究院、指導委員褚瑞基老師、設計團隊「日衍規劃設計」協助下,空地變成具備犬貓生活機能、日常互動、生命教育三大功能的開放式場域。以耐候塗料漆覆的建材,讓戶外硬體免受日曬雨淋侵蝕;可移動式的犬貓組合屋等設計,則為空間賦予未來增養動物的調整彈性;雙動線的設計,更讓想造訪犬貓生活空間及不願踏足此地的師生們自然分流。

新時代的教育,關鍵在於尊重每個人的多元性

「其實早在我們認養校貓、校犬的時候,便有害怕犬貓的師生提出異議。所以我們不只要打造犬貓生活空間,也要照顧到其他師生的心情。畢竟,在教育越來越多元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路徑,照顧犬貓也只是生命教育的途徑之一。在此過程中如何尊重並創造多元性,更需要我們持續努力」,劉桂光說道。 

除了尊重多元性及每位師生的心情,劉桂光在「學美・美學」計畫中,另一個想達成的目標,則是以犬貓生活空間為中心,發展出更多教學可能性。舉例來說,幫犬貓洗澡、與毛小孩互動的空間,為動保社、生命教育課程增添實地教育的場域,而未來在犬貓的組合屋維修上,校內本就有的木工教室結合生活科技課程,則能在製作犬貓組合屋維修時盡一份心力。

「我也希望能在這裡進行獸醫課程、生物課、生命教育課程⋯⋯等。畢竟,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便非常欣賞設計團隊為空間保留的彈性,我也認為,學校裡的每件事情都具備教育意義,這次改造正好為未來的創造埋下伏筆」。或許,無論是教育或設計,「做好做滿」本非目的,如何延展出不同可能性,連結起更多新型態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意義。

劉桂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現為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社團法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