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創新設計機會探索工具
-台灣設計研究院 研發團隊
設計公司 IDEO 執行長 Tim Brown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定義「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簡而言之,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
三步驟梳理環境現況,探詢創新機會與策略
工具類型:思考框架畫布 (canvas) 與輔助牌卡
- 適用對象:校園改造相關專案人員、學校師生、設計團隊
- 適用人數:6人以內
- 所需時間:70-90分鐘
工具特色與要點:
- 幫助專案人員及學校盤點環境現況,凝聚改造目標共識。
- 探勘改造環境之未來使用需求,針對實際狀況與各類型限制進行討論。
- 建議使用前預先準備環境相關資料,以確保討論過程中可隨時查閱並對齊 (align) 想法。
工具內容:
- 校園創新設計機會探索畫布 (共1張) (尺寸:A1/A2分割版;A3/A4)
- 校園改造策略卡 (共8張)
- HMW牌卡 (數量視需求印製)
自備材料:
- 便利貼 (至少3種顏色,數量不拘)
- 黑筆 (每人1枝)
- 膠帶 (備用)
- 圓點貼紙 (備用)
工具共分三步驟:
- 現況盤點:針對環境現況,盤點現有問題、維運挑戰等資訊,聚焦改造目標。
- 未來創新情境:發想環境未來使用情境,分別構思「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的行為與影響、搭配使用情境所需的物品與環境氛圍塑造等。
- 設計機會與策略:根據現況與未來情境,列點說明設計改造的幫助,以及需求的重要性排序。
步驟指引:
Step1: 現況盤點 (建議時長20-30分鐘)
1. 現有問題與挑戰:請一位主要負責人先分享環境的概況,參與者將觀察到的問題與挑戰塡寫在便利貼上,填答完進行分享。
- 建議每人至少寫2張便利貼。
- 1張便利貼只寫1個想法。
- 可分別用2種顏色便利貼填寫「客觀線索」與「主觀經驗」,範例:該環境資料顯示「桌面固定難運用」,討論者自身經驗是「燈光昏暗多視覺死角」,便可用另一種顏色便利貼填寫。
2. 改造的目標:參與者先將前一步驟「相似或有關聯的」問題與挑戰分類在一起,每人1張寫出改善目標並進行分享,投票選出主要的1-3個方向。
- 建議每人2票,可用圓點貼紙或正字記號標記票數。
- 若有希望彰顯的「目標價值」(如較深遠的影響) 可用不同顏色便利貼凸顯。
Step2 : 未來創新情境 (建議時長20-30分鐘)
1. 人:未來環境的「使用者」有誰?他們會進行何種課程、活動與相關行為?期待的影響是什麼?
- 建議每人至少各寫1張便利貼。
- 可分別用3種顏色便利貼填寫「使用者」、「行為」與「影響」,範例:主要使用者「日間學生」會利用課堂時間「練習使用刀具與鍋具」和「清潔與晾曬碗盤」,可搭配「食育課程」,影響可能讓學生「學習生活技能」。
- 將主要使用者和其行為貼在靠上方,其他環境相關的利害關係人 (使用頻率較低,或環境管理者等) 貼在靠下方。
2. 物:因應上述教學或相關使用需求,環境中需要的教具或設備有哪些?
- 建議每人至少各寫1張便利貼。
3. 環:希望塑造什麼樣的環境氛圍讓課程或活動更有效率或更充實?
- 建議每人至少各寫1張便利貼。
Step3 : 設計機會與策略 (建議時長20分鐘)
1. How Might We (HMW) 設計機會:回顧前兩步驟整理的重點,使用「我們如何幫助 (使用者) 達到 (什麼目的)」的句型,發想潛在設計機會。
- 每人寫1張,可將 HMW 牌卡印出作為撰寫模板。
- HMW寫法補帖:針對前階段「人、物、環」的關係來梳理需求,可回顧第一階段的改造目標與問題挑戰,並注意內容不過於空泛或限縮解法(如下圖)。
2. 請參與者輪流分享自己寫的 HMW 設計機會,並依據其重要性由上而下排出優先順序。
Step4 : 與設計專家一起討論
在設計策略部分,應用上階段產出的HMW與設計專家一起討論可能的解方。此階段提供8個常見學習環境適用的設計策略卡做為討論時的參考,設計專家亦可根據自身經驗提出其它策略建議。
- 備註:假如此階段無設計專家參與,則可留在上階段的HMW步驟。
本工具歡迎使用,請註明出處 Design R&D Lab,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用性-禁止改作 4.0 授權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