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現場

在孩子離鄉之前,用「茶」牽起與家鄉的溫暖連結

-專訪前太和國小校長徐英傑

「我從來沒想過,八八風災時被土石、泥流淹沒的茶藝教室,有朝一日可以變成這樣一處美麗的空間。」前太和國小校長徐英傑感性地說道。

為飽受風災摧殘的校園,留下一處美好習茶所

時間回到十多年前,當時徐英傑在嘉義梅山鄉上的太和國小任教,卻遭逢台灣半世紀以來釀災最慘重的莫拉克颱風,他與同事、家長費時一個多月,才勉強將被滾滾泥流吞沒的校舍整理出來;十年之後,輾轉各校的徐英傑,申請調至太和國小擔任校長,這時他偶然看見「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公文,很快便遞交申請,希望能在這飽受風災摧殘的校園中,為孩子留下一處美好的習茶所。

太和國小位於梅山茶產區中,十幾年前便呼應社區茶業發展,每週開設茶藝課程。「太和國小所在社區,茶業發展已經有30多年歷史,也因此我們的茶藝課程底蘊很深、延續性很強,從不因校長換人而中斷。」可惜的是,曾遭風災摧殘的茶藝教室,如今不只老舊、潮濕,更兼做儲藏室和自然課、社會課及美勞課教室,導致空間擁擠、動線凌亂,孩子拿熱水時不是撞到旁人,便是撞倒桌上的茶具,與理想中清靜幽雅的習茶處所大相徑庭。

更令校方感到苦惱的是,太和國小地處偏鄉,不只經費拮据,往往也沒有設計團隊願意跋山涉水而來。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之所以能瞬間攫取徐英傑的注意力,正是因為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這個的計畫提供了經費、找來專業設計團隊,一舉解決偏鄉校園兩大痛點。「所以我們很想把握這個機會,爲孩子打造一處典雅的習茶空間,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家鄉茶藝的涵養與禪學。」

減法思維不只是「拿掉」,更在於創新思考

「想改造」只是個開始,「如何改」、「改成怎樣」更是過程中,校方、台灣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廖工坊X Group C」反覆討論的命題,而其中最主要的癥結點,便在於廖工坊X Group C設計圖中,為茶藝教室特意隔出的兩處小空間。

「我們對於計畫強調的『減法思維』深有所感,但一開始想像的『減法』就是把教室空間打通,有一片寬闊的木地板,我們無法理解為何要增加兩個小空間,」徐英傑說道,「其實我們在這點上堅持了很久,但一次開會時,邱柏文委員輕輕說了句:『這兩個空間是整個設計的亮點,拿掉真的好可惜。』讓我瞬間覺得,改造或許不光是拿掉東西而已,重點更在於拿掉後的創新與創造,那麼不如就來試試看吧!」

在改造後的靜謐隔間,讓孩子自然地靜下心

就這樣,三方達成共識,工程也正式開始。雖然過程中曾發生工程團隊一進場,便發現教室柱子裂了一大塊、裡頭鋼筋裸露且早已鏽蝕的插曲,但三方也各盡所能,有的申請經費修繕、有些跑行政程序暫緩施工,抱持「為孩子留下一座美麗習茶所」的共同信念,克服過程中的顛簸與考驗。

而在正式完工之後,原先雜亂濕冷的茶藝教室,除了不再陰冷潮濕,也設置了系統性的置物空間,並以日式拉簾遮蔽;經過空間重整、地板鋪設後,過去只能在辦公桌上泡茶的限制也隨之消弭,茶藝老師教導孩子佈席時,更能發揮創意;至於當初對於校方而言略顯冒險的決定——兩個小隔間,則以半穿透性的壓克力門為分隔,成了整個茶藝教室改造案的點睛之筆。「過去教室混亂時,孩子在茶藝教室裡總是鬧哄哄的;現在那兩處靜謐的小隔間,卻變成孩子可以安靜地獨處、泡茶的地方,孩子在空間中動作自然放輕,也能夠好好地靜下心。」

而這種泡杯茶,享受獨處的時刻,其實正是太和國小、台灣設計研究院、廖工坊X Group C送給太和國小孩子們的禮物——畢竟,山上沒有國中,太和國小的孩子們畢業後,便得離家到山下求學。人在異地,孤獨難免,但在太和國小習茶的記憶,卻可以讓孩子們在一個人的時刻裡,只要泡上一杯茶,就可以遙遙想起自己曾一手持壺、端坐在茶香繚繞的茶藝教室裡,在那處師長、設計人努力創造的空間中,有著關心他們的人,遠遠守護著自己。

徐英傑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太和國小主任、太和國小校長,以「山水孕自然・茶道育太和」理念治校。目前則為雙溪國小校長。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