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具科公共空間開始,為機械群科注入美學意識
-專訪新北高工模具科主任洪宜芳
「或許全國工業類科的公共空間有太多昏暗陳舊的擺設,讓人不禁會聯想到破敗的工廠。但新北高工作為全台唯六設有模具科的技術型高中,我希望能讓更多家長、孩子了解模具科究竟在做什麼,也因此,如何在導覽模具科時翻轉大家的印象,便是我常常在思考的事情」,新北高工模具科主任洪宜芳如此說道。

施展設計的魔法,翻轉模具科的視覺印象
他回憶道,自己作為科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向國中師生、家長們介紹模具科;然而,每回從陳舊的模具科穿堂介紹起時,看見生鏽的展示櫃體、過時的空間設計,內心都深感無力。為此,他一有機會便向各處室探詢是否有校園美化經費,也陸續做了小幅度的空間改造,更在此過程中認識不少設計師。因緣際會從設計師口中得知「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即便當時申請即將截止,不願錯失良機的洪宜芳仍挑燈夜戰,最後更幸運地加入「學美.美學」行列,藉此一圓改造模具科公共空間的夙願。
改造契機源於洪宜芳的起心動念,落實過程卻仰賴眾人的齊心投入與討論琢磨。在設計團隊「共序工事」與新北高工、指導委員方俊傑老師、台灣設計研究院四方合作下,眾人決定透過動線梳整及燈光系統規劃,改造原先燈源不足、機箱管線散置、動線紊亂的穿堂,並設置適量隔屏,軟化過去略顯雜亂的視覺印象;同時添入活動展示架、木作收納櫃等,讓作品展示與收納的方式更為多樣。
「我還記得,設計團隊原想拆除風格略顯突兀的舊有大門,但這扇大門其實是三十年前模具科經費不足時,科內老師們捲起衣袖,利用科上設備製作而成,不僅見證科內向心力,也富有紀念意義。也因此,我們和設計團隊討論後,特別留下這扇大門,並在設計團隊的協助下,將其融入改造後的空間」,洪宜芳笑道,「原先看似違和的大門,在改造後也帶有科技金屬感了,讓我覺得設計就像變魔術,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在硬底子中加入設計軟實力,從學美開始掀起美學漣漪
這樣的改造過程不只洪宜芳有感,更受到模具科學生熱烈關注。洪宜芳笑道,從工程團隊進入校園拆除展示櫃開始,學生們便對空間的改造深感好奇,不時問起改造進度,也常駐足觀賞甚至拍照留念,最後甚至加入改造行列,利用板管雷射切割機為改造後的空間製作招牌。
「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工件都按圖施工,尺寸要方即方、要圓即圓,可以做到一條(即0.01mm)不差,美學涵養卻相對不足。然而,當作品在製作過程加入美學思考,便有可能提高附加價值,讓『成品』變成『精品』。新北高工是機械群科中心所在地,我也希望從此出發,將美學概念帶到全國機械群科及技術型高中裡」。洪宜芳說道,也期許將新北高工模具科的改造化為美學漣漪,也讓機械群科的空間設計,不只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