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現場

移開走廊上的垃圾山,讓校園成為生活美學的實踐場

-專訪大同高中王郁菁校長

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蘊含改變行為的能力。關於這一點,2019年參與「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後,走廊跟外掃區煥然一新的屏東大同高中,可說是最具體而微的案例。

移開走廊上的「垃圾山」,還給走廊應有的空曠

大同高中是屏東市規模最大的完全中學,包含國中部、高中部在內,校地總面積高達7公頃。然而,學校佔地廣袤,雜物卻也不少,學生平時將掃具、垃圾桶、資源回收桶全數擺在走廊上,導致走廊壅塞凌亂。「我在2018年第一次來到大同高中時,就對這一點深有所感,也請總務主任到他校觀摩,看看可以如何改善,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方。」大同高中校長王郁菁回憶道。

正巧,這時王郁菁收到教育部「學美‧美學」公文,掛心著校內有多處需要重新整理的她,很快便決定申請。有趣的是,原先王郁菁申請改造的標的是美化連結國中部與高中部的空橋,然而,卻在台灣設計研究院及指導委員到校現地場勘後,接受建議將為改造主題重新聚焦。

「當時台灣設計研究院的指導委員們發現,走廊上擺滿了垃圾桶、資源回收桶,裡頭的垃圾堆積如山,遠遠看過去,學生好像在垃圾山上課,不論在視覺或是衛生考量上都不甚理想,便建議與其美化空橋,不如改善更切身的收納系統。」王郁菁笑道,「我一聽之下,才知道原來收納系統也算是校園設計的一環!因為這本就是我困擾已久的問題,能藉機進行改造,自然是再好不過。」

確認改善目標後,設計團隊「唐草設計」也開始依據校園現況進行規劃。而在「唐草設計」操刀下,原先放置在每個班級外頭的垃圾桶不見了,改為在高中部大樓兩側設置垃圾回收站,由三個班級共用一站;設計上更將垃圾桶置於模組化的垃圾櫃中,方便清運;而在標示上,有別於過去學校常見寫著「一般垃圾」、「紙類」等的護貝紙,唐草設計則以簡潔的符號示意,讓視覺效果更為俐落清晰。

考量南國自然條件,讓掃具收納設計融入校園

解決垃圾桶及資源回收桶的問題後,接下來唐草設計更得面對佔據走廊的另一個路霸——「掃具」。對此,唐草設計在外掃區設置掃具收納站,並考量校園林木蓊鬱的環境,以及南國長日照、潮濕的氣候,選擇適合的搭建木材,讓掃具收納站自然融入校園。

乍看之下,改造完工便為這次計畫劃下句點。然而,對於學校而言,教學上的挑戰才正開始。「有了掃具收納站之後,學生們不用再從教室拿著掃具走到外掃區,對他們來說方便許多,也受到廣大好評;然而,在垃圾清運部分,雖然許多人覺得,拿掉班級外頭的垃圾桶後,走廊變得空曠、乾淨,卻也不免有學生覺得要走到走廊兩側才能丟垃圾,是一件麻煩事。」王郁菁笑道,「對此,我們決定採取班級自治,由共用同一個垃圾站的三個班級自行訂定使用公約。慢慢地,有些班級群體便摸索出了自己的垃圾清運默契。」在此機會下,校方除了培養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投入與關心,也鼓勵老師將改造垃圾回收站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從日常垃圾分類,連結到全球環保議題。

「對我們來說,校園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生活美學啟蒙的場域。在這裡,設備不只是設備,更要讓它富有教育意義」,王郁菁笑道,「『學美‧美學』是個很好的起點,而好好運用這次機會,帶動學生行為模式的改變,就是我們的工作了。」


王郁菁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曾任職宜寧中學、立人高中、臺南女中教師、臺南女中教務主任,現為屏東大同高中校長。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