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恆春工商|綠境學堂
恆春工商是台灣最南端的高中職學校,致力於推動生態環境教育與地方觀光課程。其中,「咖啡文化實務」多元選修課程不僅強化餐旅群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讓學生在南部科大咖啡競賽中屢獲佳績。為了提供更完善的實習環境,校方在2020年鄰近校門品的地方打造了「樹屋咖啡館」,作為沉浸式學習的空間。然而,咖啡館旁的空地長年閒置、雜草叢生。因此,學校計畫將其轉型為兼具學習功能與社區互動的生態景觀花園,讓其成為學生的多元學習基地,同時延續環境教育與文化記憶。
綠色轉型:從閒置空地到生態學習花園
設計團隊以「循環重生」為核心概念,考量恆春半島氣候條件(強勁的落山風、長時間日照、較少降雨),並運用在地生態植物,規劃四大景觀區域,回應當地環境特色:
1. 沙生風土區:種植瓊麻、海桐、銀葉菊等耐旱抗風植物,營造適應落山風的沙地生態系。
2. 濱水緩衝區:透過本土濱水植物與地形調整,形成與鄰近水圳呼應的綠化緩衝帶。
3. 林下圍合區:利用現有大樹遮蔭,搭配低矮植栽與林下喬木,提供舒適的學習與休憩空間。
4. 蜜源植物區:設置蜜源植物景牆與昆蟲旅館,吸引授粉昆蟲,促進生態循環。
此外,團隊運用瓊麻編織工藝與回收銀合歡木料,打造具地方特色的遮陽廊架,並以回收水泥磚與火頭磚鋪設步道,減少新材料的使用,強化空間與環境的融合。空間設計上,保留正榕、大葉欖仁、小葉榕等既有喬木,搭配可靈活組合的鋁製家具,打造「榕樹小學堂」與「共生樹蔭餐桌」,提供學生學習與交流的場域。
社區共創:串聯教育與地方文化
為深化學習與在地文化的連結,設計團隊透過舉辦「木工編織」與「植物養護」工作坊,邀請「銀合歡傳藝文創基地」楊宗熏老師與瓊麻編織工藝師王美又老師,帶領學生參與花園的建置,實踐「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讓這座綠境學堂不僅是生態教育場域,更是文化交流與社區共創的共享空間。透過學校與地方的合作,花園不僅承載生態學習功能,也成為記憶延續與社區連結的重要場域,為恆春工商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設計方法解析
-
以「循環重生」為核心,運用瓊麻、銀合歡等在地植物與材料,打造具恆春特色的環境教育場域。
-
依據3棵大樹的現地位置新設廊架,並搭配可靈活組合的鋁製家具,打造多功能的餐桌學堂。
-
規劃四種灌木景觀—沙生風土、濱水緩衝、林下圍合與蜜源植物,展現恆春特有的氣候與植被特色。
-
整合社區工藝資源,鼓勵學生參與,延續文化記憶並強化地方認同感。

合作團隊
指導委員:劉柏宏委員
設計團隊:鳴築景觀 Mingzhu Nerval Landscape
景觀建築師:張志維 Chih-Wei G.V. Chang, ASLA
建築師:陳宣如 Constance Chen
設計團隊 :Antoine Nerval 安東,Francesca Cosmai 翡艾,李昕恬,江博文
學校團隊:蔡俊彥校長、鄭景庭主任
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活動攝影:黃毓書| 春日影造所
施工團隊
樹醫 :籃世旭老師 | 田野景觀園藝社
景觀施工:鳴築景觀 +田野景觀園藝社
大小木作:楊宗熏老師 | 福造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瓊麻編織:王美又老師 | 藝欣手作坊
土水施作:洪清琮 | 新成工程行
燈光施工:顔志峰 | 金能水電工程材料行
特別感謝: 張基義院長、艾淑婷副院長、楊玉婷組長、黃瑋儒專案經理、多位恆春工商校友鼎立相助,以及芳德鑄鋁股份有限公司對家具的贊助。
設計團隊聯絡資訊: 鳴築景觀 / 張志維 / 0909-545-592 / GVChang@mingzhu.art
歡迎學校參考空間改造案例,惟若要應用或複製,請先與本院聯絡授權相關事宜
聯絡信箱: dmoc@td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