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翻轉教育,更以設計思考翻轉校園
-專訪親子天下陳雅慧總編輯
「對我來說,『學美.美學』不只讓學校變美,更重要的是從空間改造出發,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方式」親子天下總編輯、同時也是「學美.美學」評審委員的陳雅慧表示。
推行翻轉教育,也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空間
深耕教育領域超過十年,陳雅慧在親子天下任職期間,剛好經歷了大兒子的8歲到20歲。這也讓人好奇,無論在工作上或是親子生活中,都能近身觀察到台灣教育轉變的她,如何看待這次由教育部委託設研院執行的「學美.美學」計畫。
陳雅慧指出,「學美.美學」不同於傳統空間美化的關鍵之一,便在於它回應了台灣推行翻轉教育時,在教學空間上的需求。「過去的校園空間是以教學者為中心的模式來打造,在空間規劃上就是老師站在講台上,對著所有學生傳授知識。但是約莫從十年前開始,翻轉教育的浪潮從國外延燒到台灣,這樣的模式已經被㒹覆,反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去討論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學習者獲得更好的教育,而在這樣的理念下,過往許多教學空間都顯得不合時宜」。
將設計力導入校園,讓教學者在合適空間實踐教學理念
陳雅慧舉例,過去師長布達指令的司令台、固定式桌椅的階梯型視聽教室,都成了近年許多校園的改造標的;而桌遊教室、美感實驗室、方便討論的可移動式桌椅,則成為許多老師在教學上迫切需要的資源。她更進一步指出,每年申請參與「學美.美學」的百來間學校中,每所學校的需求各不相同,「這便反映出,很多老師都覺得自己難以在原本的教學空間中實踐教學理念,才會有這麼多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的校園改造申請案。」
然而,光是教育現場提出改造需求還不夠,更需要有深具熱忱的設計團隊,將校方的「許願」轉化成可執行的空間語彙。在此,陳雅慧也特別提到,「學美.美學」最難能可貴之處,正在於將設計界的資源導入教學現場,讓教育改革的參與者不只是政府官員、教育學者、老師等,而能有來自設計圈的專業激盪。「過去設計師對校園空間較為陌生,但是透過『學美.美學』,可以將設計師帶進教育空間,大家也會進而反思,如果校園是這樣過時的環境,我們怎麼可能培養出很有創造力、思考力的下一代,這是我覺得『學美.美學』很關鍵的一點」。
孩子學習設計思考,也親身參與校園空間的再創造
不只如此,她也認為,從生活中引起學習者的好奇,並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做結合,是新課綱的核心精神之一,而在許多學校強調「設計思考」的此時此刻,學校更可將「學美.美學」的改造工程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不只在課本上學習設計思考,更能同時親眼見證,甚至親身參與到所處空間的再創造。「設計師動手畫設計圖之前,必須先觀察使用者在空間中的活動,這些觀察其實都是『尋找問題』的好方法。如果學校可以將校園改造工程中應用的設計思考,結合現有課程,也會是很好的教育模式。」
放眼未來,陳雅慧也期待藉由分享「學美.美學」的改造案例,讓更多學校獲得啟發與刺激;更建議將老師在使用教學空間上面臨的困難,以及多組設計團隊在改造校園時遇到的挑戰,作出盤點與彙整。「希望透過這樣的爬梳與統計,能發現台灣校園的共同問題,進而做出結構性的改變,而不只是單點、局部的改造而已」,陳雅慧說道。畢竟,「學美.美學」不可能一一改造全台學校,卻可以透過分享與影響,帶動更多校園的轉變,一起翻轉教育也翻轉台灣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