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點評

不只改造物理空間,更觸發教育的化學變化

-專訪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

把空間從醜變美是物理作用,但是改變教育模式、改變人與人的關係是化學變化。教育的本質是潛移默化,是煉土成金,這些化學變化,就是『學美・美學』的影響力。

喚醒歷史空間,也喚醒師生與環境的情感

曾任「2013臺北申辦世界設計之都城市展」總策展人、參與過各種城市策展與規劃,原以為龔書章會從城市美學的角度分享他對「學美.美學」的心得與觀察。沒想到,龔書章一開始便直接了當地以環境美學的角度,剖析「學美.美學」的關鍵之處。「台灣教育中,大半著重於專業學習,卻很少帶領學生好好睜開眼睛,觀察、體驗自己身處的環境。但是所謂的教育,應該是生活為先,專業為後。『學美.美學』從內在來看,改變了校園中人跟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從外在來看,改變學校與鄰里、社區的關係。這種生活的美、環境的美、公共性的美,才是『學美.美學』最珍貴的地方。」

他以自己指導的豐東國中角力館「楓苳聚場」為例說明。「楓苳聚場」空間歷史悠久,曾見證豐東國中過去連續十年榮獲男女柔道冠軍的輝煌歷史,卻因體育班取消而長期閒置。而負責的米索設計團隊除了打開牆面,讓室內外連成一氣,也拆除天花板輕鋼架,讓古老的「折板天花」重見天日。改造完成後,原先廢棄的空間,成為師生重要的聚會所,也是附近居民上社區課程、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個案例中,空間的美感並非出於造型或風格,而是因為空間體現了生活的美、環境的美、公共性的美」龔書章說道。「其實台灣很多學校都有具歷史性意義的建築,這些建築應該慢慢被喚醒——不只喚醒空間,也喚醒師生與環境的感情」。

帶領年輕設計師,開啟一場勇敢的空間實驗

除了在學校端表現出生活的美、環境的美、公共性的美,作為連結學校與設計團隊的改造計畫-「學美.美學」,在設計端則賦予年輕的設計團隊一個放手實驗的機會,像是龔書章指導的另一個設計團隊-小福砌空間設計,便是最好的案例。

「這次我們讓嘉義的設計團隊『小福砌』改造在地嘉北國小的管樂教室。『小福砌』強調在地社造,跟傳統室內設計公司很不一樣,這次除了為空間賦予更多可能,還將在地的二代工班(水電、油漆、木工等專業技師)帶進校園,讓這些二代工班不只是施工的人,也是空間的改造者,更將這樣的改變帶到教育中,讓學生對專業技師有更多的認識,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龔書章也表示,自己與設研院在甄選過程中,特別找出年輕、懷抱熱情與想法的設計師,藉由共同討論的過程,勇敢地進行一場空間實驗。「現在很多設計師能力極佳,但有時會為設計而設計,為風格而風格。透過『學美・美學』,我們希望引領設計師往更具有公共性、社會性的方向發展」。

開啟教育空間的復興運動,催動人與空間的化學反應

與此同時,龔書章也強調,正如「學美・美學」期待設計團隊在空間中勇敢地做實驗,他也期待學校師生能提出更具實驗性的改造想法,找出屬於自己的問題與解答,而非只是複製設計團隊在過往改造案例中的做法。「我期待未來有學校,甚至是學生主動説,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教育,因此需要什麼樣的空間。由學校端把自己的問題想清楚,一起跟年輕的設計師做實驗」龔書章說道,「對我來說,『學美・美學』不是一個校園美感改造計畫,而是教育空間的復興運動;其他學校的改造案例也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一種啟蒙。」

畢竟,教育的關鍵不在於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找出問題;「學美・美學」的關鍵,也不在於「物理作用」,而在於「化學變化」。「把空間從醜變美是物理作用,但是改變教育模式、改變人與人的關係是化學變化。教育的本質是潛移默化,是煉土成金,這些化學變化,就是『學美・美學』的影響力。」

龔書章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曾任台灣捷運美學專案小組顧問、2021台灣文博會總顧問。現為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委員會」召集人。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