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點評

從校園開始,帶動家庭與城市的改變

-專訪水越設計總管周育如

「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好的環境下學習。不光是學校而已,所有空間都是學習的場域」,水越設計總管周育如這麼說。

打造良好的環境,實質提升孩子的學習力

從1994年「水越設計」成立開始,周育如長期帶領團隊關注城市美學,發起「都市酵

母」長期計畫,推廣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活性公共空間生活概念。2020年更擔任「學美.美學」的指導委員,試圖從環境美學等多元角度出發,為校園空間設計帶來新的啟發。

從她的視角來看,台灣在改善學習環境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從校園開始,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水越設計過去曾從事環境美學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找到英國一份報導,上面便寫到,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實質提升孩子的學習力」。

周育如實際走進台灣校園時卻發現,台灣多數校園環境其實相當不利於學習。像是教室採光與空氣,便是一大問題。「水越設計有時會收到校方邀請,舉辦設計、環境美學類的活動,但是當我們進入校園時常發現,教室的窗簾是拉起來的,明明外頭有天光,教室內卻十分昏暗,空氣也不流通。在這樣的環境下,連大人都容易昏昏欲睡,我們又怎能要求孩子精神奕奕地上課呢?」

從發現問題開始,改變日常生活的場域

水越設計曾在一場工作坊中,詢問孩子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裡上課,並讓他們實際動手,打造出自己想要的上課環境。出乎意外的是,學生一聽之下,立刻把課桌椅搬到外面,開始打掃,甚至反過來詢問老師:「你那邊要不要打掃?」、「有些書堆好久了都沒有用到,要不要丟掉?」

這樣的經驗讓周育如發現,老師們長期待在校園,或許對於校園環境已感到理所當然,而這種「理所當然」正是問題所在。也因此,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除了改造空間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整套改造流程,讓老師們開始發現空間裡的問題,在改造過程中瞭解設計思考與減法設計,並在改造完成後,思考如何維護環境。周育如也建議,設研院可以在案例改造後一年、兩年等不同階段回訪校園,除了觀察後續影響,也統整改造後「好用」與「不好用」的地方,讓「學美.美學」的改造不只是一瞬的煙花,更能有長期的觀察。

以校園為立基點,帶動家庭、社區與城市的改變

而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周育如也提到,「學美.美學」除了影響老師與校園之外,也可能進而對社區、甚至對家庭帶來改變。「學校不只是教學空間,也是社區的聚會核心,像是宜蘭縣便採行『開放校園』政策,把學校圍牆打開,讓社區的人都可以進去。如果透過『學美.美學』讓校園環境有所改變,孩子再將爸媽帶到校園裡,進而為家庭環境帶來改變,這樣的影響,就不只侷限在校園空間,而是從學校到家庭都能有所提升」。

的確,所有空間都是學習的場域,但是全面性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得有個開啟的立基點。當我們將環境美學的概念融入學校教育裡,從收納邏輯、採光通風等看似微小的地方開始,轉動改變的齒輪,或許有朝一日,從校園、家庭、社區到城市,這些生活的場域,都能成為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

周育如
長期推廣社會與環境設計,現為都市酵母計畫召集人、水越設計設計總管。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