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點評

從校園裡的「小日常」開始,重塑與世界的關係

-專訪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

空間不只是人群的載體,更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置身其中的人們。關於這一點,執教二十餘年的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可說是深有所感。「在我看來,有兩種空間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與思想:一個是私密性的家,形塑人們對於個人及家庭生活的想像;另一個則是公共空間,連結個人與公眾之間,也影響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期待」,褚瑞基說道。

不只改造空間,更重新思考關係

也因為這樣,當校園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對於褚瑞基而言,「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便不只改變教學場域,更為公共美學踏出一大步。「一座城市的規劃,會影響人們日常的模樣,而『學美.美學』從教室、川堂到廚房空間的改造,其實便是在形塑校園裡的『小日常』。當孩子在校園中的二十年時光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些日常體驗便會內化成為他們意識的一部分」。

從結果而論,改造後的空間,潤物細無聲地提升了校園生活的品質、影響孩子對於日常美學的意識;然而,褚瑞基話鋒一轉,指出「學美.美學」進行的過程,其實本就是生活美學的鍛鍊,也影響了孩子如何理解自己與環境、生態及生命的關係。

 對此,他以「學美.美學」改造的校園空間為例分享,像是台北市復興高中在戶外場域中,為校貓、校狗打造舒適的新家園;苗栗縣南河實驗小學將雞舍改造成學生能觀察、飼養雞隻的空間;南投縣中峰國小考量校樹「桃花心木」的生長空間,打造出既不影響樹木生長,又能讓孩子們撫觸大樹紋理、感受四季變化的戶外平台。這些改造計畫不只為教育賦予更多可能性,更讓孩子與校方在發現問題、著手改造的過程中,對於「關係」展開新思考。「畢竟,教科書裡的文字遠不及親身體驗來得深刻。當校方、孩子看見環境、生態及生命的需求,並導入設計力,與環境和生命開啟美好的關係,便會讓校園成為一個培養生活美學、生命及環境教育的平台,而當我們不斷鍛鍊、不斷實踐,世界就會慢慢變得更好」。

納入地方聲音,滾動出更大的影響力

而在「學美.美學」步入第四年之際,隨著改造案例愈見增加,影響到的師生人數自然也逐步擴大。在此基礎上,褚瑞基也期待能透過參訪、論壇等活動,讓更多對於公共事務懷抱熱情的人們,認識到「學美.美學」。「社會上許多退休人員、社區志工,都有自己的微型影響力。當計畫執行到一段落後,若能讓這些朋友透過參訪認識『學美.美學』,便能讓計畫無止盡地延伸下去,也讓改造後的校園空間成為地理圈的核心,慢慢往外擴大影響力。或許未來其他校園有了改造需求時,便能吸收更多在地看法與建議,讓計畫形成一種雙向學習,並在地方持續滾動下去」。

褚瑞基
畢業於賓州大學建築所,現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長期致力於建築、環境、都市設計及公共藝術領域。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