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點評

用產業鍊滾動改變,在全台校園引起美的蝴蝶效應

-專訪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

「過去校園美化計畫多以『加法設計』為主,導致校園裡的元素越來越多,卻沒有連貫性,反而呈現拼貼的狀態。這就好像是學校缺乏一位設計總監,無法以設計思考的角度,規劃學校未來十年的空間設計準則,讓很多校園改造無法完美地發揮功能」。

微小的設計改變,卻可能翻轉上千位孩童的學習歷程

從「美感細胞 教科書再造計畫」改造孩子每天閱讀的書籍,到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翻轉孩子每日身處的空間,陳慕天認為,過去人們對於教育的想像,往往侷限於「老師站在台上教書,學生在台下聽講」;然而,孩子的學習,不只從上課鐘響的那一刻起,而是從睜開眼睛便已經開始。也因此,孩子每天花八個小時所處的校園空間、所閱讀的課本,可說是長期被忽略卻十分關鍵的教育環節。

「校園環境改變,不只能提升視覺感受、安定學生情緒,更可以提升空間的功能性,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像是有些學校透過大面落地黑板、可移動式課桌椅,讓老師的教學形式、同學分組方式更多元、更有趣。這些看似微小的設計,可能會影響未來這間教室裡,成百上千位學生的學習歷程,甚至是未來的人生」。

設計專業導入校園,讓教育者體驗課堂上新的可能

校園空間確實需要改變,事實上,政府也長期提供經費,希望幫助學校改善空間。政府有心,也盡量提供資源,那麼問題的關鍵,究竟出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陳慕天認為,這是因為學校缺乏一位設計總監。「過去校園美化計畫多以『加法設計』為主,導致校園裡的元素越來越多,卻沒有連貫性,反而呈現拼貼的狀態。這就好像是學校缺乏一位設計總監,無法以設計思考的角度,規劃學校未來十年的空間設計準則,讓很多校園改造無法完美地發揮功能」。

儘管如此,想要邀請設計總監進駐校園,確實有其窒礙難行之處。但透過「學美.美學」,我們可以將設計專業導入教育現場,讓沒有設計相關背景的校長、老師,也能跟著「學美.美學」推進的過程,慢慢理解校園設計的不同可能。

由設研院擔任連結者,成為計畫成功關鍵

對此,陳慕天也補充,相較於過往的校園改造計畫,「學美.美學」的優勢在於由台灣設計研究院扮演學校與設計團隊之間的連結,而非讓學校自行尋覓設計團隊。「過去由學校自行招標時,由於校長、老師並非設計相關背景,往往會變成不專業領導專業。但是設研院可以找到專業的評審委員、指導委員,帶著有理想的一流設計師共同進入校園,讓學校成為提出需求與使用經驗的人,再由設計專業者來解決問題,設研院則作為溝通的橋樑與把關的角色,這便是『學美.美學』成功的關鍵」。

以產業鍊滾動改變力量,將成未來最大挑戰

然而陳慕天也直指,以設計翻轉台灣校園環境的成功關鍵與挑戰,在於未來如何讓學校在沒有設研院的情況下,也能永續地導入設計概念。「舉例來說,設研院可以找到台灣一流的設計團隊,但是當設研院不介入時,學校還有辦法找到這麼好的設計人才嗎?」陳慕天拋出這樣的提問。

也因此,對於陳慕天而言,如何在每次示範過程中,帶領校方瞭解設計團隊的思考流程、定義問題的方法,並將這樣的思考模式與設計流程慢慢導入公共工程中,才是改變校園的關鍵。像是「學美.美學」或許可以在進行過程中,累積各縣市的設計師名單;透過「學美.美學」累積的經驗,未來政府部門提供校園改造經費時,也可以要求校方導入設計概念、導入專業控管能力。「現在,我們透過設研院的力量,在學校與設計團隊之間,慢慢滾動出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未來,我們如何持續滾動這樣的產業鍊,讓微型生態系統存活下去,是我們必須持續思考的事」。

陳慕天
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2013年時與林宗諺、張柏韋同發起「美感細胞 _ 教科書再造計畫」,獲得La Vie「台灣創意力100」十大社會實踐等獎項肯定。現為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兼創意總監。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