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校園的改變,更帶動整體設計產業
-專訪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漆志剛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會產生一股反作用力。「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也是如此——參與計畫的過程中,設計團隊除了為校園環境改頭換面,自己也在過程中累積了珍貴經驗,進而為設計界帶來質變。
帶著對校園的記憶,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環境
關於這一點,兩度擔任ADA新銳建築獎策展人、與台灣年輕設計師極為熟稔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漆志剛深有所感。他也觀察到「學美.美學」對年輕設計師社群的影響:「我先前擔任ADA新銳建築獎策展人時,發現很多年輕設計師都參與了『學美.美學』。這些年輕設計團隊離開校園不久、對學生生活記憶還很鮮明,因此他們回應校園環境問題時,往往比成熟團隊更大膽、切中要點。而這個參與過程也讓他們累積了更多元的設計經驗」。
而在擔任「學美.美學」評審委員的過程中,他也發現,即便「學美.美學」預算有限,仍有許多設計團隊願意投身其中,並且提出獨具新意的提案。當設計案的首要目的並非獲利,「學美.美學」究竟有何吸引設計團隊的拉力?對此,漆志剛分析,許多年輕的設計師本身也是新手爸媽,他們以「學美.美學」為契機,希望為孩子打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年輕設計師爸媽可以說是把對於下一代身處環境的期待,投射進『學美.美學』裡」。
改造空間的獨特性,吸引設計團隊爭相參與
除了為下一代付出之外,「學美.美學」案例中的獨特性,也是吸引設計團隊投入的另一個原因。舉例而言,苗栗縣南河國小以「小學內的牧場」作為改造空間,設計團隊得為牧場內的五隻雞設計出適合活動、下蛋的空間,並讓孩子們得以在牧場裡觀察雞隻、撿拾雞蛋。這樣獨特的設計主題吸引了這個計畫有史以來最多設計團隊的提案。「這些設計案規模不大,主題卻極為特別,對於設計師而言很有吸引力。而且只要設計團隊有好的想法,設研院都會卯足全力地協助團隊與校方溝通。這對於處在創業初期、對空間創作懷抱熱情與想像的設計團隊而言,是最佳的平台」。
國小到大學的改造之旅,為設計領域醞釀新氣象
漆志剛也進一步指出,除了「學美.美學」為國小到高中的校園環境賦予新的可能,近年來教育部也致力於推廣大學宿舍改造的「新宿舍運動」計畫。這樣從小學到大學的改造過程,除了帶來校園的美感提升,也將培養出許多具有校園環境設計經驗的設計團隊。而當這些獨樹一格的案例逐一呈現後,台灣整體設計產業也將掀起一股新氣象,讓「學美.美學」不只改變校園美感,透過美的思考結合生活與學習,更讓台灣設計領域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