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點評

用溝通連結學校與設計,為空間賦予更多可能性

-專訪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

還記得童年時校園的模樣嗎?很多人在畢業多年後,可能會因為投票或送自己的小孩上學而重回昔日校園,卻驚訝地發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校園空間竟宛如時光凝結。的確,長期以來,校園空間彷彿設計的化外之地,無論時代如何演進,格局、設計始終如一。

將更好的設計,帶進自己的生活裡

關於這一點,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學美.美學」指導委員的趙璽深有所感。也因此,早在擔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前,他便想要改造包含區公所、活動中心、各級學校等公共空間。「相較於歐美人民對生活的重視,台灣人似乎較少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大家出去旅遊時,常覺得日本好乾淨、歐洲好漂亮,卻很少將這樣的環境,帶到自己的生活裡。其中公部門領域的室內設計,更有許多進步空間」。

也因此,趙璽參與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時,特別希望邀請更多室內設計同行一起走進校園,運用自己的專業,讓校園不再一成不變。然而,對於多數設計師而言,居家裝修、商業空間設計皆非難事,進入校園卻是頭一遭。學校裡的校長、老師們對設計的既有看法,也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改變。因此,校方與設計團隊之間如何碰撞與交流,便是設計團隊進入校園後,面臨到的第一個考驗。

設計專業進入校園,溝通是改造成敗的關鍵

趙璽分享道,設計同行從事校園改造之初,往往發現空間的使用者、溝通窗口、決策者皆不相同,像是使用者是老師及同學,溝通窗口是總務主任,拍板定案的人往往是校長。因此設計團隊在改造過程中,便得反覆確認改造是否真的符合使用需求。不只如此,由於校長、老師們並非設計背景出身,又有著長期累積的使用習慣,因此在改變時,往往需要花費更多心力。

儘管如此,「當設計團隊真心誠意地跟學校溝通後,校方回過頭來幫忙的意願是很高的。像在某些改造案例裡,設計團隊進場後發現,需要改造的空間早有漏水或是其他建物本身年久失修的問題,這時校長、老師也會四處籌措經費,展現出極大的誠意。事實上,在整個溝通、磨合的過程中,往往會擦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設計團隊一開始總是覺得很痛苦,但是作到最後都會被感動」。

而當「學美.美學」執行到第三年,隨著改造案例越來越多,影響到的校長、老師、學生人數也不斷向上增加。「校長、老師會在不同校園間輪調,參與過『學美.美學』的教職員,就有可能將這樣的改造經驗,帶到自己服務的下一所學校,影響更多人。而從學生的面向,看到孩子們在空間改造後,有了行為模式上的改變,開始愛惜公物、維護環境,這樣的改變是很有意義的。我甚至看到,有些家長也被『學美.美學』打動,在經費不足時,甚至願意主動出資,從這部份,就可以看到家長們對於計畫的認同」。

少子化的時代,為閒置教室找到新生命

趙璽也強調,空間改造的背後,必定得有經費的支持。設計團隊在有限的預算裡發揮專業,達成改造目標,也希望政府看到亮眼的改造結果後,願意投入更多經費。「『學美.美學』推行至今,雖然經費增加的幅度不高,但確實有逐年增加,我很肯定政府在這部分有所回應,也希望未來在預算上有更多提升的空間」。

而至於學校方面,趙璽則提醒,未來想申請「學美.美學」的學校,不妨仔細盤點校園空間。尤其是在少子化浪潮下,許多教室或空間長期閒置,這時便可以細細琢磨,看看能如何透過「學美.美學」,將閒置空間改造為更好的教學場域,而不只是「把蚊子館變成漂亮的蚊子館而已」。而除了教室之外,教職員辦公室也值得花更多心思設計,讓老師浸淫在良好的環境裡,更能提升自己對設計、對美感的敏銳度,進而影響學生,埋下更多改變的可能。

趙璽
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從1991年開始投入建築及室內設計產業至今。現為台北大紘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