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空間成為想像的起點,用設計打造當代的校園
-專訪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
許多人都知道空間改造是門學問;然而,在多不勝數的空間類型中,是否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準則?關於這個問題,曾操刀鳴日號火車、不只是圖書館、北美館藝術商店等公共空間改造的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認為,空間能否激發人們的想像,並保持改變的彈性,才是最重要的。
讓空間成為舞台,乘載更富變化的教學
「當我在設計或改造公共空間時,除了關注空間本身需要回應的功能需求,更在意人們如何在此聚集、互動,空間又能如何引動出更多想像。對我來說,透過設計啟發夢想,才是空間最珍貴的意義所在」,邱柏文說道。
如此想法同樣適用於校園空間中,邱柏文表示,「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網羅一群深具潛力與使命感的設計團隊,然而,如何在改造過程中賦予設計團隊發揮空間,同時避免過度設計,便是需要時時留意的關鍵平衡。「我發現,有些學校較為功能導向,在設計過程中不免壓縮到設計團隊發揮的空間。也因此,如何在滿足校方實用需求的同時,讓設計師發揮才華,便是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指導委員在過程中 要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設計團隊在改造時也須避免『做太多』,而是為空間保留使用彈性、為老師們賦予更多教學的可能,也讓孩子在空間中延伸出自己的想像,更讓空間成為乘載各種變化的舞台」。
用簡單卻聰明的設計,創造更自由的運用型態
他也以新北市北港國小的教室改造案為例,「操刀教室空間設計時,『共序工事空間設計』打破既有教室格局,在教室前、後兩面牆上刷上黑板漆,除了增加上課書寫時的使用面積,更重要的是為教室消弭方向性,也因此擴增更多使用變化;再搭配可移動的櫃體與課桌椅,讓教學上更富有彈性」。
如此「簡單卻聰明」的教室改造案例,在有限預算下為空間創造出更自由的運用型態,不只是成功的空間改造,更深具參考價值。邱柏文也進一步建議,除了現有學校可透過「學美.美學」改造案例,尋思自己能如何翻轉既有空間;新興校舍也能在規劃之初便從「學美.美學」等改造案例中汲取靈感,將如今的教學與校園生活需求納入考量。
「我過去就讀的小學,從當時到現在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其實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畢竟三、四十年過去了,是時候發生改變了」,邱柏文如此表示;也希望透過「學美.美學」的推展,帶來更多改變、創造更多變化空間,也慢慢打造出屬於當代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