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採訪

當設計成為融合教育的催化劑:臺南市新化國小普特融合活動空間改造

-臺南市新化國小特教班知覺動作訓練教室改造:專訪瑞嗎空間設計呂賢文總監、臺南市新化國小吳孜萱特教老師、永哲和語建築制作張哲

長久以來,「融合教育」致力協助特殊生逐步回歸一般學習環境。然而,若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普通生與特殊生的相遇往往無法發揮預期效益,甚至擦槍走火。如何真正落實融合教育,讓每位孩子都能在相互理解中成長,是許多老師面臨的挑戰。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以下簡稱「學美・美學」)的第5年,臺南市的新化國小便以「普特融合」的學習空間脫穎而出,後續更評選出永哲和語建築制作 YUNGCHEI&YU Architecture,在指導委員瑞嗎建築空間設計總監呂賢文委員的共同努力下,將新化國小特教肢體活動空間重新設計成一處讓「融合」自然發生的溫暖場域,為彼此相伴注入更多美好契機。

隨著下課鐘聲劃破寧靜,新化國小頓時熱鬧了起來:遊戲區裡,孩子輕盈的腳步聲踢踏成鮮活的節奏;操場上,跑跳身影此起彼落,流瀉出一陣陣高亢笑語,散播著童年專屬的歡樂無憂。而座落在遊戲區與操場之間的,則是那方有著溫潤木色的普特融合活動空間。當孩子們三兩成群走過空間外的走廊時,眼神裡往往閃爍著晶亮的好奇,彷彿這裡藏著好多令人期待的驚喜。

上圖為改造前的新化國小特教班知覺動作訓練教室

新化國小特教老師吳孜萱回憶,這裡曾是特教班「寶貝班」的肢體活動空間,但原先教室裡巨大的儲物櫃壓縮了使用範圍,甚至淪為孩子口中「像儲藏室的教室」。校方拆除櫃體後,情況雖稍有改善,卻仍與她心中理想的學習環境有段距離,她也更期待藉由「學美‧美學」計畫,讓此地成為適合進行融合教育的場所。

話鋒一轉,吳孜萱也表示,為了幫助特殊生融入一般教育環境,特教老師常安排狀況較好的孩子,在某幾節課到普通班級上課。然而,這些孩子光是應對課程進度便已感吃力,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再與同學互動;再加上身處他人主場,更不知該如何表現自我。「希望這次空間改造不僅能讓寶貝班擁有更舒適的環境,也能吸引普通班的學生願意主動前來作客,讓彼此的交流能在寶貝班孩子所熟悉的場域裡發生。」

亮點 1:延伸空間材質與色彩,讓教室與校園融為一體

為了讓普通生更容易親近此地,指導委員呂賢文建議設計總監張哲毓不只改造室內的活動空間,更將材質與色彩延伸到戶外走廊及無障礙坡道。於是,無障礙坡道鋪上木板,搭配可坐著換鞋的木質階梯,以及取代傳統格柵的灌木花台,教室與校園環境就這樣自然銜接了起來。「藉由這樣的做法,除了讓普通生更容易親近這裡,也讓此處與校園融為一體,而不是一個被隔離出的場域」張哲毓說道。

而在空間外側立面上,張哲毓則打開窗台,改以連續性的門扇引入陽光與空間;門扇上側的中空板隔窗兼具隱私與通透感;鞋櫃則以內嵌設計巧妙融入牆體,搭配無障礙扶手,讓整體視覺風格簡潔大方,且能一次滿足多種使用需求。

亮點 2:從使用者習慣出發,創造空間收納邏輯

而在內部空間上,張哲毓除了以溫和的原木色系,帶來緩和情緒的空間效果,也以「多寶盒」為靈感,將壁面化身為收納教具、遊具與家具的櫃體,不僅為教室創造出最大的活動範圍,也滿足特教老師帶孩子學料理、玩積木、玩桌遊、丟布袋球等多元使用情境。

一邊分享設計概念,張哲毓與吳孜萱一邊帶領我們走進教室中,熟練地從壁面拉出一張桌板,示範如何搭配窗下的活動木箱,瞬間變身孩子玩桌遊的長桌;一旁的滑門後則收納了平衡木、籃板與羽毛球拍等各類遊具。而當我們轉身面向背面,白板滑門就是老師書寫食譜的平台;滑門後頭的櫥櫃則收納了電鍋、烤箱等廚具;至於牆下方桌則是老師的講桌,正面甚至加裝樂高板,是孩子最愛動手創作的積木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空間真正符合使用需求,張哲毓特別旁聽並觀察特教課程,並邀請師生實測家具的高度與重量,甚至為師生梳理其使用物品的行為邏輯。「設計應該契合使用習慣,才能真正維護下去。所以我把相似的功能集中在一區,例如書寫料理步驟的白板、廚具與作為料理示範的講桌,都放在同一區域」他解釋道。

亮點3:搭配視覺指標系統,方便改造後的空間維運

不只將對應相同類型行為的設計歸整在一起,張哲毓也依據收納物品類別,設計出體育器材、廚藝課程等視覺指標系統,並將其打造成繽紛活潑的收納櫃面貼。不只為空間增添活潑氛圍,也讓師生仍能快速、直觀地上手。

空間改造完成後,老師發現寶貝班的孩子們除了會來這裡睡午覺,也特別喜歡在這裡玩積木。另一位與寶貝班孩子玩得正熱烈的普通班學生更笑道:「我很喜歡來這裡玩布袋球!」(源於美國的拋擲遊戲,常應用於特殊教育中)

「這裡改造後,除了作為寶貝班的活動空間,孩子需要冷靜一下時,我們也會帶他們到這個空間等待情緒冷卻。許多寶貝班的孩子對於環境其實是很敏感的,一到這個寬敞舒適,色調溫和的空間中,他們的情緒就明顯緩和下來」吳孜萱說道。她進一步表示,普特融合的活動不只寶貝班的孩子喜愛,也有許多普通班的孩子,甚至是附設幼兒園(就在同一排廊道上)的孩子,都特別想進到這個空間,因此這裡也常常會借給其他班級使用,是遠超出預期的正面迴響。

「新化國小普特融合活動空間的改造,無論是教室與周遭環境的融合,內部色彩系統的調整,或是機能的整合,都具備十足的參考價值。更棒的是,我在這個案子中,看見老師的愛心、妥善的課程規劃、良好的教學環境,如何整合出好的教育現場,這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我也相信,這樣的校園改造過程會讓參與的老師累積寶貴的經驗,也會對使用空間的孩子帶來正向的影響,這種長期的影響力更是『學美・美學』不可忽視的力量」指導委員呂賢文說道。這也讓我們看見,新化國小的普特融合活動空間改造如何為特殊生提供自由施展的場域,激發普通生的好奇與探索慾,更在教育中投入以設計為名的催化劑,碰撞出新的教育可能性。




撰文編輯|郭慧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攝影:丰宇影像、Rafael Wu)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