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採訪

教與學的多向反轉

-台南市左鎮國中 × 雲林縣華南實驗國小 × 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簡稱「學美.美學」)除了是校園空間改造的工程管理,深究其核心價值更是將學習環境的改造場域化、行動化,解構也重構傳統公共工程的本質,重新定位校園環境建置裡每個與「學習」相關的重要細節,舉輕若重。 從南到北3個教學場景,是台灣教育現場的小小切面,體現村校共感的凋零與生機、是實驗教育中程師生往前跨越的夢,以及向內的思辨,面對不同教育現場的課題,教育者與設計者各書一筆,共同為學習環境疊加了能量。在此其中,「師生」、「設計團隊」、「專業委員」與「專案管理單位」,都是缺一不可的行動者,他們學習、也被學習。這種教與學的多向反轉,讓學習空間的改造成果,除了可量度的技術向度,更孵育不可量度的精神力度。

環境中的練習題——門的規訓、廊的連結、光的希望

【場景一】極限聚落裡的微光

過了立冬,11月的暮光來得很早,台南左鎮國中的校園裡,戶外階梯上不久前裝好了夜間感應燈,腳前的燈光一路連接到二樓邊間的新教室,孩子們的晚自習下學期就會開始,鼎育校長跟老師們想盡早做好預備。

4點40分,孩子們放學走出校園時的玩鬧聲,為街道帶來難得的熙攘,他們有一半以上,是來自外地的孩子。2024年,左鎮人口數4146人,在全台南37個行政區中,排行只高於隔壁的龍崎區,人口外移、少子高齡、隔代教養的指標俱在。由私立中學改制的台南左鎮國中,創立迄今已逾60年,惡地裡的極限村落,加上因校地產權問題不能改建、只能拉皮整修的老舊校舍……現實越複雜與艱困,教育現場越需要回歸本質的凝視。

科技教育與山野教育,從十多年前前任校長開始,為左鎮國中穩穩鋪起一條特色教學的路。以專題式學習所發展的科技教育課程,在年輕的教師團隊推動下逐步成熟,以無人機與STEAM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自造中全方位學習,吸引鄰近地區從實驗小學畢業的學生家長,願意把孩子送來就讀。「過去,家長沒有在意我們的校舍老舊,還是把孩子送來了;那麼,當學校能夠擁有更棒的空間,外界對於我們的教學,是不是能更有信心?」鼎育校長的心願很樸實,但卻深刻。

延伸閱讀 台南市左鎮國中|藏寶圖 多工智慧基地

(圖1)左鎮國中舊圖書館改造後的多工智慧基地,校長和老師們決定在外牆加上燈條,讓它入夜後亮起直到深夜,從聚落望向學校就能看到。一貫寂靜的左鎮街道,從此路上有光。(從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藏寶圖 多工智慧基地》)

【場景二】一起對未來做一場小小的夢

在同一座大山的北邊,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南實驗國小,渝婷主任和老師們也正在醞釀一個念頭。不到1公頃的校園,樹影蓊鬱。18年前,學校能挺過廢校危機成功轉型,全靠學校與華南村民的團結與硬氣;時至今日,特色教學吸引了大量跨區就讀的孩子,全校學生從20多人增加到113人,教育現場的課題已經不再只是存廢。

這裡四季都有不同的戶外課程,還有和社區共同舉辦的生態祭典,與孩子一起在惜山、告天、謝天的儀式感中,學習與土地之間的和諧。可是,戶外與環境教育不只是帶孩子走進山裡而已,出發前的所有準備都發生在小小的室內教室裡。站在校園邊陲的舊圖書館外,老師們編織著期待,有沒有可能,這間教室能變成一個小小的夢?──為孩子連接從室內到戶外的學習動機,也連結學校與村落的共生及牽絆關係。

延伸閱讀 雲林縣華南實小|想法放大室

(圖2)華南實小的下課鐘響,孩子手腳並用爬上「四季之丘」,操場上的躲避球賽正等著他們。當原有教室的邊界成為廊道,內外的定義有了去方向性的多元詮釋,教室與戶外的咖啡書屋,成為可各自獨立、亦可銜接擴充的整體,為孩子們的創造力預備更多輸出的可能性。(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想法放大室》)

【場景三】一扇該不該打開的門

台北市大安區邊緣的芳和實驗中學,站在改造好的嶄新穿堂前,琬茹校長跟主任們陷入苦思。就在前一天,一位孩子因情緒失控而跑出校園,所幸老師們趕忙追上,最後把孩子平安帶回來。只是,真正的焦慮在後頭。此刻在場的每一位,都是在實驗教育現場努力許久、願意破除框架也挑戰未知的教育者,但談到孩子的安全,卻有不能讓步的底線,「假如沒有追到、孩子發生事情,怎麼辦?」辯證開始出現。

2024年暑假才改造完成的穿堂,背負了全校幾年來日積月累的期待。芳和轉型實驗教育十年來,孩子學習成果的展現,是歸納學習歷程的重要逗點。過去,老師與孩子們運用櫥窗與圖書館進行各種發表,受限的硬體條件,讓展示的溝通與能量的擴散都打了折扣。為了給孩子一個直接對外的良好展示環境,多年來申請改造經費的周折,成為一段有意義的等待。

環境的改造或許極其物理,然而,在等待中持續打磨的教育信念,能讓硬體閃出精神向度的光芒。老師們希望,在這裡,孩子有身體的自由、也有創造與表現的自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這一刻,在校園安全的責任面前,該不該讓學生退回管制線內、把對孩子敞開的界線再次關閉起來?

延伸閱讀 台北市芳和實中|小芳堂



(圖3)設計團隊為芳和中學打開了原本以落地玻璃阻隔的穿堂前沿,退縮後的通透介面,兼具展示與出入管制的功能。當內外的邊界打開,校園與城市產生直接連結,空間也成為接納孩子對外展現自己的載體。(陳彥儒建築師事務所+乙乙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小芳堂》)

傳統的教學空間規劃,除了提供教育,更在提供有效率的管理功能,我們不容易注意到,環境自帶著力量,能引發感受、改變想法。當點亮燈光、打通廊道、開啟大門,學習環境可能同時復燃了希望、觸發了連結,同時解除了規訓。環境改造最終是一件達標的工程,還是成為一場有意義的行動,或許取決於我們的命題,著眼在名詞,或者是動詞本身。

在芳和實中,環境議題本身就具備能動力,那是來自「與真實情境連結」的教學實踐。課程核心是城市探索,所有教學都緊扣城市議題,引導孩子裝備解決真實城市問題的思考及行動力。

芳和校園的空間禁制,好不容易從過往厚重玻璃門圍塑的藩籬中解放,凝視著敞亮的新穿堂許久,老師們決定尋求開與關之外的第三解方,暫時將管制線推至大門口,保留孩子在穿堂的自由,他們才有機會感受環境帶來的友善與接納。但更積極的教育目標是引導孩子理解安全的界線,以及在界線內外必須要承擔的行為責任。「當空間改變,我們要帶著孩子去思考環境賦予我們什麼,可是必須也要做出相對應的行為,才能夠呼應環境帶給我們的意義。」琬茹校長這樣相信。

找出折衷方案的這一刻,大家的壓力暫時得到了釋放。實驗教育的現場,自是充滿各種試錯與探索的過程。這樣的挑戰、思索、辯證、組織與行動,正是實驗教育希望孩子培養的能力,老師們在彼此說服與傾聽的過程裡,共同跨越也成長一步,跟希望孩子經歷的一樣,他們再度完成了一次與真實情境連結的學習。

教與學的主體流動,對華南實小來說,也是早就嵌合在教育現場的必然趨勢。多年以來,學校的教學方針都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舊圖書館的改造方針也不例外。只是,「學習者」所指稱的將不只是孩子,還有老師。老師們覺察到,師者身分,已不再是單向的知識講授者,如今自己更像教練,陪伴孩子突破難題,師生共同學習。108課綱的核心既是培育終身學習者,學習環境的改造應該脫去傳統教室的權威感,打造一方師與生的成長都能被牢牢接住的小天地。

對設計團隊來說,這並不難。因為當教學的思路清晰,就有助於空間設計方案做出精準回應,而不僅是以設計做設計,建築師子文說:「這真的是學校給我們的養分!」在教室的型式討論之前,先行的是教學的本質,設計團隊也同時獲得了啟迪。

(圖4)從視覺體驗上、生活秩序上,芳和實中的老師與孩子們重新學習與改造後的穿堂相處。不再充斥各種資訊與影像的環境,給孩子留白中的自由與創造潛力。(陳彥儒建築師事務所+乙乙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小芳堂》)

(圖5)校方最初加強通風採光與展示機能的空間想像,由設計團隊在城市學的教學方針上,提供了設計解答,這是一場教學與設計理念的共進與共演。(陳彥儒建築師事務所+乙乙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小芳堂》)

(圖6)當老師也是學習者,學習場域裡就沒有主從關係。設計團隊為華南實小打造了鼓勵互動的環境體驗,孩子說:「我們學校有一間魔法教室,在這裡,我好像什麼都可以說。」(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想法放大室》)

(圖7)「老師們給我們最大的教育,就是教育已經與過往不同,他們保護學生的每一個想法,然後讓孩子真實地實踐。」設計團隊為華南實小改造的想法放大室裡,預先設置了各種小白板、中型板車、大型滑動黑板。將環境塑造成一個容器,讓每一個想法可以被捕捉下來、表現出來,並與彼此溝通分享。(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想法放大室》)

連結與共學,讓學習環境的能量更強大

今年芳和實中的50個新生,分別來自42所學校,華南實小與左鎮國中也有半數以上的外地學生。孩子們不再只來自在地社區。擁有不同的環境背景,這樣的差異化,為校園這個小社會,帶來文化適應的挑戰,以及生活經驗的刺激。

另一頭,左鎮國中與台南南化、楠西、玉井與山上,幾個山區國中組成策略聯盟已經多年,在小校裡,單一學科老師人數可能只有1、2位,各校輪流進行教育議題的設定及討論,老師們不需自給自足、十項全能,能夠在跨校的交流中自我預備。

透過「網絡結合」所觸發的動能,包含了資源的互補、思維的混血──多樣性能帶來更活躍與健全的生態系統,自然環境如此、學習環境亦然。

對教育現場而言,「學美.美學」計畫是提供另一向視角的平台,與教學現場一起重新探討校園環境的建構。它提供專業分工的機會,由校方聚焦學習的需求,再與設計施工單位結合,專家委員提供另一個視角的專業意見,協調與採購等行政程序則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的支援,教學歸教學、設計歸設計,在強大的跨域共備中,思考學習環境的解答。

其中的問題意識並非固定不變,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具有學習能力的行動者往往不斷自我修正與調整,以直面新的問題與發想。當看待空間的意識,帶有學習的反思、參與的行動力,學習環境的改造,就能擁有不同層次的意義。

(圖8)當左鎮國中的舊圖書室轉身成為一間多工智慧基地,希望外界能看到的,不只是外觀,而是教學的落實、孩子的改變,鼎育校長相信,這才是學校存在的本質。(從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藏寶圖 多工智慧基地》)


撰文編輯|梁雅婷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攝影:丰宇影像、梁雅婷)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