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情感 × 設計力量:翻轉校園的故事
-
一直以來,「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所改造的就不只是空間。有一群設計師選擇回到家鄉,把專業帶進校園。他們不只是改變校園,更改變了孩子看待校園、生活與學習的方式。這次我們聚焦兩位返鄉設計師——來自屏東的陳德龍,以及在嘉義創業的小福砌團隊孫維澤。他們在2020年、「學美.美學」計畫的第2年,分別透過改造屏東縣塭子國小與嘉義市嘉北國小,將設計專業與在地情感交織,打造出既具美感又充滿生命力的學習場域,並讓孩子真切成為校園的主人。
一見鍾情的校園改造—陳德龍與塭子國小
陳德龍第一次踏進塭子國小,就被環境打動。這所位於屏東的學校,草坡與樹木環繞,但中廊昏暗、走廊封閉,阻隔了室內外的互動。身為屏東囡仔,他心中立刻浮現一個畫面-要打開這道隔閡,讓綠意走進教室,讓孩子的視線不再停留在牆面,而是延伸到藍天綠地。
⬆ 塭子國小的穿堂看似被布置得非常豐富多彩,但實際上站在現場卻會給人帶來壓迫感。
⬆ 透過管線、色彩、機能的重整,重新定義穿堂的任務:小書櫃、作品展示、訊息公告。
⬆ 小書櫃裡有推薦書籍,讓孩子們隨時可以閱讀,充分利用下課短短的幾分鐘。
⬆ 打開走廊上的矮牆,孩子走出教室就可以從銜接的草地奔向廣大的操場;草坡上可以遊戲、聊天、看書…孩子可以在這做他們喜歡的活動。
⬆ 設計師對使用者行為的細微觀察,有助於體現實用的規劃。孩子們在操場、草坡上盡情遊戲後,可以在洗腳平台清潔,實用、安全又美觀。
他拆除了走廊圍牆,讓草坡自然延伸進校園生活,同時觀察到孩子在戶外玩耍後,會把腳抬到洗手台清洗,既危險又不便。於是,他在改造後的草坡邊上增設了洗腳平台,讓孩子在玩耍後能安全、輕鬆地清理乾淨再回到教室上課。
中廊部分,他以白色為基底重新上色,清理管線與電箱,並設計可移動的雙面展板,把原本陰暗的中廊變成能展示學生作品的明亮藝廊,同時在角落設置了小書櫃,擺上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讓中廊成為塭子國小的創意舞台。
「看到孩子們直接用手沾油漆蓋手印,我才發現,他們並不只是參與,而是全心投入在創造自己的校園」-多龍工務 陳德龍總監
設計的臨門一腳:全校一起的油漆日
在改造的收尾階段,陳德龍與校方舉辦了一場油漆工作坊。那天,幾乎全校學生與家長會成員都到場了,孩子們穿著舊衣服,用刷子、用手掌,甚至直接在牆面留下彩色手印。有人一邊上漆,一邊在新鋪的草坡上打滾,笑聲與色彩交織成了校園記憶中最溫暖的篇章。
這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一種象徵——這個校園的樣貌,不是由外人單方面塑造,而是由師生、家長與設計師共同完成的作品。
設計的臨門一腳:全校一起的油漆日
在改造的收尾階段,陳德龍與校方舉辦了一場油漆工作坊。那天,幾乎全校學生與家長會成員都到場了,孩子們穿著舊衣服,用刷子、用手掌,甚至直接在牆面留下彩色手印。有人一邊上漆,一邊在新鋪的草坡上打滾,笑聲與色彩交織成了校園記憶中最溫暖的篇章。
這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一種象徵——這個校園的樣貌,不是由外人單方面塑造,而是由師生、家長與設計師共同完成的作品。
嘉北國小的音樂新舞台—孫維澤與小福砌
嘉北國小的管樂班,曾長期擠在狹窄、通風不良的教室中練習。小福砌團隊接手後,第一個念頭是: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新的空間,更需要一種走向舞台的儀式感。
他們重新規劃收納與動線,讓孩子從進門開始就有一套固定流程:脫鞋、放包包、拿樂器、走向排練場。這條動線減少了混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對表演的專注與尊重。
⬆ 孩子在狹隘的空間進行管樂練習,不但肢體活動受限,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
⬆ 在對的機能空間裡進行主題課程,是教育重要的一環。空間對教學、對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重大影響。
⬆ 改造後的嘉北國小管樂教室,一進門就分流,右邊是學生放個人物品及小型樂器的空間,同時也是出場表演前的後台。左邊就是練習場及舞台。
⬆ 適切的收納是教學空間中相當重要的課題,是環境整齊有序的第一步。
⬆ 改造後的管樂教室,不僅是練習,也是表演的舞台。設計團隊藉由不同層次及顏色的布幔,不但營造氛圍,同時有吸音的效果。
⬆ 能收能伸的舞台,讓空間的機能可以隨時轉換,提高效率與安全。
孫維澤更邀請嘉義在地的水電、油漆、木工等二代工班的專業職人一起參與改造,引入在地的力量,為嘉義最引以為傲的管樂教育打造專屬的學習場域與風格(影像紀錄)。他們讓孩子們實際參與舞台的搬運與安裝。設計過程中,雖然曾與校方在功能優先順序上多次討論,但在指導委員龔書章及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協助下,大家找到了平衡點。龔書章教授的一句:「不用怕孩子破壞,應該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成了關鍵轉折,讓小福砌改用活動式舞台,並將操作與維護納入師生的日常學習中。
「與在地工班一起帶孩子動手做,是我最難忘的初體驗」—小福砌空間設計 孫維澤營運長
在地連結的力量
不論是塭子國小的油漆工作坊,還是嘉北國小的舞台建造,兩位設計師都選擇讓更多人參與,讓改造過程成為集體記憶。師生、家長、在地職人各自帶著不同的專長與視角進入校園,使得這些空間不再只是外來設計,而是由整個社群共同孕育的成果。這種參與感,讓空間在改造完成後,更加充滿生命力,同時更多了情感上的牽引。
空間之外的改變
幾年後,陳德龍回到塭子國小,看見展板上布置了孩子們多采多姿的作品;嘉北國小的管樂教室傳來悠揚樂聲。這些畫面在在說明,改造的影響並不止於施工結束,而是在日復一日的校園生活裡、在課堂學習中持續發酵。
在這裡,設計超越了美化環境的範疇,成為一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認識空間、尊重空間與專業,並在過程中學會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種下的,是會長成的力量
「學美.美學」讓校園改造不只是一次性的建築或室內工程,而是一場長期的文化與習慣的養成。它種下的,不只是漂亮的教室和走廊,而是一種價值觀——空間是可以被理解、被參與、被改變的。
當孩子親手參與粉刷、搬運舞台,當他們看到自己付出心力的地方被珍惜與使用,這份經驗會深深烙印在心中。多年之後,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會記得:自己有能力改變環境,也有責任讓生活更美好。
「學美.美學」的長遠影響,不僅在於讓一代孩子在美感環境中成長,更在於培養出懂得觀察、願意行動、勇於創造的公民。這是一種會隨時間擴散的力量,從一所學校,延伸到一個社區,再蔓延到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