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現場

不只改造空間,更讓看待學校的視角隨之改變

-專訪嘉北國小總務主任陳貞潔

「這次校園改造案,跟我想的很不一樣。」嘉義市嘉北國小的總務主任陳貞潔這麼說,「我原以為這不過是硬體工程而已,沒想到卻讓我們開始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校園。」

從一間管樂教室,開啟空間與思維的轉變

這段充滿「意料之外」的旅程,還得從2020年說起。當時嘉北國小管樂隊的名聲,在前幾年的點滴積累下,逐漸在地方上傳揚開來,讓原先招生不甚理想的管樂班逐漸成為許多孩子爭相報名的特色班級。招生順利固然是美事一樁,然而,隨著學生人數增加、樂器及雜物堆積,管樂教室愈形凌亂擁擠,空間壅塞逼仄成了師生倍感困擾的新問題。

正在苦惱之際,擔任管樂班指揮的巫佳郎老師,無意間發現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經校方討論後,由陳貞潔提出申請,希望藉此機會,將其中一間教室作為改造標的,讓師生們不必繼續擠在連行走都有困難的管樂教室裡。

而在校方努力下,嘉北國小順利入選「學美‧美學」,原以為接下來只需等待設計團隊依校方需求設計、施作即可,沒想到卻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指導委員、設計團隊「小福砌」的多方激盪下,開啟了空間與思維的改變之旅。

改造教室的時機,也是孩子使用習慣的再建立

這趟旅程的第一步,便從決定目的地開始。「其實在申請計畫之初,我們希望管樂教室兼作展演空間,還要有教師辦公室。」陳貞潔回憶道,校方原先想為空間賦予多項功能,但是多重使用目的卻可能讓空間淪為「四不像」,後來在三方討論下,才逐漸確認以練習及展演作為空間主要功能。

而在確認空間功能之後,關於教室建材的討論,又是另一番思索與重整。「我們在教育現場,對於孩子行為會有最直接的觀察。也因為這樣,我們認為選擇教室建材時,容易保養、持久耐用是最大的考量」。順著這個思考脈絡,電燈首選自然是明晃晃的LED燈;為了避免孩子拉扯窗簾,釜底抽薪的辦法便是直接把窗簾省了;至於保養不易的木地板,更是大忌中的大忌。「但是指導委員反問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陳貞潔笑道。而在交流碰撞下,校方也開始思考,與其配合孩子的使用習慣而限縮設計,不如嘗試藉由教室改造的時機,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使用與愛惜。「我們原本以為教室『就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但在這次合作中,我們開始跳脫原先的思考框架,用不同角度看待學校。」

嘉義二代工班出列,帶領孩子參與改造

除了老師們以新的視角看待教室設計,作為空間最重要的使用者,管樂班的孩子們也親身體驗了改造的過程。原來,「小福砌」本就是嘉義在地的設計團隊,為家鄉小學操刀改造計畫時,更邀請嘉義二代工班師傅進入校園,帶著孩子們親手打造他們即將使用的空間,讓孩子體驗設計的過程,也認識在地職人的專業。而在孩子們組裝椅子、塗漆、發現「木頭香香的!」或是「組裝時好難對準!」的過程中,「行行出狀元」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老生常談,更成為孩子們最真實的體認。「小福砌邀請二代工班進入校園,不只打開孩子對職業的想像,也讓他們在與工班哥哥、姊姊的互動中,知道從事這些行業的挑戰和成就感。」

而在小福砌、二代工班與孩子們一步步改造之下,管樂教室鋪上令人感到溫暖的木地板,並貼著地貼,標示練習時每個大型樂器的位置(樂器的家);舞台後方則成為具收納功能的後台,安放零零總總的樂器和教學道具;可伸縮式的舞台地板為空間使用增添更多可能;落地窗簾布幔不只軟化空間氛圍,更達到吸音功效⋯⋯。如今,打破各種「教室建材使用慣例」的管樂教室,不只是練習空間,也是畢業音樂會、打擊音樂會的活動場地。而當校友回母校時,也往往驚嘆於教學空間的改變,這樣的讚美更讓參與其中的孩子們驕傲不已。

然而,從老師的視角來觀察,孩子們對此感到自豪是一回事,習慣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老實說,孩子們還是常常忘記要維護木地板、好好收納樂器,老師得在旁邊反覆提醒。但是隨著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忘記的人越來越少、頻率也越來越低,這就是一種習慣的建立。」陳貞潔笑道,「這不只是改造管樂教室而已,更是一種思維和習慣的改變。對於老師和孩子來說,整個過程都是很棒的體驗。」

陳貞潔
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系研究所,曾任音樂老師、教學組長、設備組長等,目前則為嘉義市嘉北國小總務主任。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