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採訪

校園裡的公民練習

-苗栗縣三灣國小大坪分校 × 高雄市新莊高中

「空間」是社會結構及經濟活動互動後的結果。因此,空間與社會關係息息相關,空間生產了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同樣也會生產出特定功能的空間¹。

參與校園環境相關事務,並不是新穎的空間主張,事實上,苗栗三灣鄉大坪村的榮富阿公與桃英阿婆(讀音「aˊ po」²)最清楚這件事,村中現在已成分校的小學校園,是在近70年前,由他們的父母挑土填池蓋成的;8年前,再由村人們一起抗爭反廢校而保留下來的。對阿公阿婆與大坪村民來說,孩子們的學校下一步怎麼走,從來都不只是校長或政府的事。

當校園環境的造就,被推向高度專業分工化的技術殿堂、法制化工程採購的複雜運作,對於學習環境的想像,校園生活參與者只能逐漸讓渡自己的話語權。

2024年「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在苗栗三灣國小大坪分校與高雄市新莊高中的教室裡,我們不妨勇敢探問一次──專業委託與學習環境的主體性之間,如何重新定義邊界?校園的公共參與如何連結教育的信念、並且打開新的行動場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¹ Henri Lefebvre(1979)”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²「aˊ po」是四縣腔客語中對「奶奶」的稱呼。走進以客家族群為主要住民的大坪村,原本不懂客語的外地老師與孩子們,也從學會稱呼長輩一聲「aˊ po」開始,進入地方文化的學習。

【校園1】母土

文旦柚、橘子、鳳梨、樹葡萄……榮富阿公的果園裡雜種了許多作物,隨手摘來就可以吃,孫兒們幾年前就從三灣國小大坪分校畢業了。但每年柚子結實纍纍的時候,阿公的果園仍是王儀華老師與孩子們的戶外教室。一年級新生不理會老師的建議,最愛摘的大果通常乾澀肉粗,但不要緊,試過就懂了,中高年級的學長姐們也是這樣學會的。

孩子抓著指頭粗的雞母蟲,興奮地對桃英阿婆問東問西,「大坪的孩子很有膽識」這是阿婆幾年下來的結論。

1957年,村民用一擔擔的土把池塘填平成校地,才有了今天的學校,那時的阿婆還只是不滿7歲的小女孩;2016年,阿公阿婆與其他不滿單方面被通知廢校的家長,幾乎傾全村之力抗爭。雖然是隔代教養,但是有家長在前方擋風遮雨,孩子們不會弱勢。

今日的三灣國小大坪分校,吸引因特色學習而來的孩子,大坪給他們同等的疼惜,有土地為根,也有教育給他們的一雙翅膀。

野地

儀華老師從都會來到大坪分校任教已經第12年,當初是這片山野給了他教學的機會與信心,花了幾年逐步打造的木工坊、雞舍、菜園、小廚房……孩子們腳踏土地、手握工具,在身體經驗中成長,這是在都市的學校不容易做到的事。

今天低年級食農課要煮絲瓜麵線,孩子熟門熟路換上雨鞋,走向菜園採回兩條絲瓜,雞舍裡剛好收成兩顆雞蛋,大家分工削皮、切塊、拌炒,一開始怕犯錯,但作久就會了。同學可以,那我應該也可以!設計師把小食堂的桌面跟洗手台的高度降低,小小孩們不再需要跪在椅子上勉強搆著鍋子,也可以輕鬆打開水龍頭洗碗,這裡不再是大人的廚房,而是小小孩們的料理實驗室!

自己做的吃起來最香,一鍋麵線馬上見底。

下午換高年級做洛神果醬。今年的洛神一樣飽滿,煮花茶、做果醬都酸甜好吃,把花萼洗乾淨後沾點白糖,大家搶著送進嘴裡。儀華老師的洛神不刻意播種,他發現,落在地裡的種子長出的植株,適應力要比育苗後移植來得更強。

野地自帶不受規訓、自由生長的力量,在深思熟慮的信念裡,大人們無所畏懼,孩子也在野地裡開成了花。

延伸閱讀 三灣國小大坪分校|大坪小食堂 Food Lab

接力

樟樹、櫻花樹、柿子樹……儀華老師的木工教室走廊上,堆著正在陰乾的樹枝,有的是之前帶孩子們到後山撿的,有的是家長從農園疏伐後送來的。每種木料的壽命都不同,但耐久性並不要緊,孩子能夠學得到、帶得走的,遠超過這些。

十幾年來,孩子在木工課難免受到小傷,「態度很重要,如果什麼都不行、有危險都不能碰,久而久之,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家長敢放手,我就敢教。」家長用信任回應教育現場,應許了老師與孩子們的自我挑戰。

舊圖書室淘汰的櫃子雖然老舊,但足夠堅固,老師帶著孩子把它改造成木工教室的工作桌與工具牆,幾代學生一起動手慢慢建置的木工教室,大家格外小心珍惜。「參與」不只是感覺,更是在實踐中賦能,這些能力,是孩子走上不同舞台的階梯。

今天要為小食堂製作櫥櫃門把,孩子們都很高興,低年級畫出造型,高年級打磨、鑽孔、固定、上漆。當櫃子裝上一整排的藍色門把,他們已經等不及想要告訴爸爸媽媽這是自己做的。在孩子日常育成的基礎上,改造設計的方案才有了創造美感之外的機會,設計師欣庭與子玲為收納牆多備了一些未完成的掛件,老師與孩子都是自造者,他們能夠接力發展出更多運用的創意。

快畢業的六年級女孩嘀咕:「為什麼我都沒有機會用!為什麼以前都沒有那麼好!」老師說:「當然要越來越好啊,不然學校快經營不下去了,怎麼辦?」。小食堂的改造,凝聚著家長、孩子、老師與設計者的善意與期待,但面對村校的存續、教學的突圍、環境規劃的限制與挑戰,行動者間的信任,才是保持目標澄明的源頭活水。

【校園2】公民

高雄新莊高中改造完的公民教室很不一樣,最顯眼的是橫跨整個牆面的大黑板,這是丹尼老師向設計團隊許願的結果,趕在孩子上課前,他要把板書完成。在現今老師們多利用PPT上課的時代,丹尼老師的堅持很古典:「PPT按到第10頁,前3頁在講什麼,學生已經忘記了,但是板書看到最後,第1行還在黑板上,他會了解整堂課的脈絡跟架構,這對學習的吸收是有效的。」

批判思考是文組學生的必備能力,丹尼老師與其他社會課的老師們都清楚,那並不能單從理論學習,教具櫃裡有《議想世界》、《套利併購》等各類桌遊,大家在遊戲裡嘗試理解投資與公平交易的概念,還有絕對民主的風險;也在模擬法庭的課堂上思辨人權的價值。

但在各種角色模擬之外,孩子如何開始練習成為一位真正的公民?

實驗

高三畢業前的最後公民課,要學民主制度的演進,從古典民主、多元民主、參與式民主到審議式民主。當代的民主現勢不強調多數決,而重共識決,如何雜揉不同意見形塑眾人可接受的方案,就是審議民主的精神。在課本上,這些都是枯燥的理論,老師不好教、孩子不好記。

那麼,就讓這學期的教室改造,成為一堂審議式民主的實作課吧 !

4堂課、4個班級,總共16次由教育現場與空間專業團隊協同的策略實驗,將「公民審議」拆解為民主理論、空間設計概論、共識會議及在地色彩採集的4階段課程與工作坊。這一次,執行空間設計、專業輔導、行政管理的大人們不再只是工程專業者,更重要的身分,是孩子們伴學的老師。

以空間為題、以民主理論為方法,孩子們學著用另一種角度觀察平常上課的教室,將對顏色與質感的想像,家具安排及空間機能的需求具體化,設計師辜達齊細心回應,讓提議轉化成可執行的設計方案。這些高三生知道改造完的成果只能留給未來的學弟妹,丹尼老師承諾:「你們的建議不一定會百分之百被採用,但會百分之百被討論。」在美學背後,對設計師達齊來說,是訓練孩子空間理解力的機會;對丹尼老師來說,是將社會理論轉為實作的創新教學——既是技術的學習,也是公民參與的練習。不論何者,都是環境改造從「工程」走向「課程」的演繹。

延伸閱讀 高雄市新莊高中|僅公參考

場域

上課鐘響,湧進教室的高一生對明亮簇新的教室感到興奮。大黑板上已經寫滿老師密密麻麻的板書;分組的桌椅拉近了每個人的溝通距離;佈告欄上貼滿課堂最新的成果集,一旁角落是丹尼老師的選書櫃,隨時更新社會學門的讀物;Podcast室赭紅基調的簾幕,讓人聯想起學校幾公里外的古城牆……這是他們未來高中三年學習的地方,有同學的點子、師長的知識、城市的記憶鋪底,眾人智慧的無形交換,就是環境內蘊的文化資本。

在新學期教室啟用後,丹尼老師開始考慮應該怎麼分配新教室的清潔管理工作,分組研究、劇團演出……老師們因為新教室而有了更多特殊課程的靈感,這個地處邊陲的教室開始熱鬧起來,它的管理維護機制,也是關乎眾人的公共議題,這場公民行動不因為空間的落成而休止。

學習環境的主體性不只是情感宣示,更是主體在認同凝聚、責任建立與能力進化的整體進程。它與學習環境改造不是平行線,兩者交集間,就是一種公共場域,讓孩子成長、讓空間有故事、讓參與者有反思、讓公民社會有力量。


Related articles

返回計畫影響力列表